臺灣“去中國化”教育研究
“去中國化”是指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去除臺灣島內的所有“中國”元素,包括帶有中華或中國色彩以及與祖國大陸有文化關聯、歷史聯系的人物象征、招牌文字、機關名稱、意識形態、政治立場等。“去中國化”是以民進黨為首“臺獨”勢力謀“獨”“反中”的一種政治手段,根本目的在于混淆臺灣人民國家認同與民族意識,切割臺灣與祖國大陸歷史聯系,阻礙兩岸融合發展,破壞兩岸同胞情感,為民進黨延續其“臺獨”執政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去中國化”的理論主張
自1987年臺灣地區解嚴后,“臺獨”分裂勢力開始以“民主化”“本土化”名義在臺灣島內散播“臺獨”分裂思想。30余年來,“臺獨”“去中”思想對于臺灣社會產生巨大破壞,民眾思想認識受到極大扭曲,兩岸關系發展也受到影響。
虛構“臺灣民族”。“去中國化”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早期的“臺獨”理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臺灣民族論”,認為臺灣島上的民族為“臺灣民族”,統稱為“臺灣人”,“臺灣人”與中國人在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上是兩個截然不同、互不隸屬的民族,“臺灣人”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臺灣民族論”主打所謂“臺灣民族”等身份標簽,目的是借由憑空制造兩岸的民族分裂,進而激化臺灣的社會對立與兩岸的政治對抗。
根據臺灣人口調查數據,臺灣族群主要為漢族和臺灣少數民族(島內稱“原住民”),其中漢族人口比重98%為絕對多數,少數民族僅占2%。從歷史層面看,臺灣漢族人口祖籍主要來自祖國大陸。自明清時期起,大量祖國大陸沿海居民陸續遷移至臺灣墾殖。1945年臺灣光復,大約100至150萬人從祖國大陸遷至臺灣。臺灣少數民族起源于臺灣史前時期。根據相關出土文物,證明臺灣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如臺灣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長濱文化(今臺灣省臺東縣),出土石器與廣西新州出土石器高度相符。據臺灣有關地質學家研究,臺灣早期住民是冰河時期臺灣島與祖國大陸華南陸地相連時陸續遷移過去的。新石器時代繩紋紅陶文化(今臺灣省花蓮縣)與福建早期文化有密切關系。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今臺灣省新北市)經過考古發現許多遺址,其中大部分出土文物如銅器、銅錢、瓷器都可追溯至唐宋。
可以說,絕大部分臺灣民眾祖籍起源于祖國大陸,都是炎黃子孫。經過千百年繁衍發展,造就如今的臺灣社會。海峽兩岸有著深厚的歷史聯系與共同的民族根源,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臺灣人民始終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
臺灣文化多元論。“臺獨”分裂思想還主張臺灣文化組成要素是“多元的”,臺灣文化是由荷蘭文化、“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中華文化、東南亞文化所組成,中華文化只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這一主張將在臺灣具有根本地位的中華文化與荷蘭、日本、東南亞擺在同等地位,矮化為從屬于臺灣文化的“外來文化”,目的是透過“多元”二字混淆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主次順序,稀釋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主體性和根本性。
事實上,從語言文字、社會文化、風俗習慣、民間信仰、傳統節日各方面,臺灣社會文化發展始終是在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基礎上演進的,臺灣文化的根本就是中華文化。由于歷史因素、經濟社會發展、本土化等原因,臺灣文化發展與祖國大陸傳統中華文化有些許不同,如飲食特色、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實際上,祖國大陸各地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原因、民族差異等因素,各地呈現的文化本就有所不同,如川渝的巴蜀文化、山東的齊魯文化等,但它們都屬于中華文化,臺灣文化亦同,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至于所謂“原住民”文化,屬于臺灣的地方民族文化,與祖國大陸的少數民族文化(如回族、藏族等)一樣,也都屬于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妖魔化”祖國大陸。民進黨當局通過政治操弄、媒體輿論等手段,抹黑祖國大陸,煽動制造“反中”情緒,使許多不了解真相的臺灣人對祖國大陸產生誤解。目的在于向臺灣人灌輸“中國大陸不好,所以應該要反對中華文化”,借“政治上所煽動的仇恨遮蓋在社會生活中的自我矛盾”。所以民進黨當局才要無視臺灣社會仍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卻依然臉不紅氣不喘地大搞“去中國化”。
“去中國化”教育的歷史發展
兩蔣時期。在國家認同與民族意識上,這一時期的臺灣當局堅持以復興中華民族、弘揚中華文化為傳統。以教育為例,兩蔣時期的各級歷史教育都以中國史為核心。歷史課教授中國史與外國史,中國史內容占極大比例,且以中國大陸歷史為主體。而對臺灣歷史的講授,都是在中國史的架構下進行,并沒有所謂獨立成篇的“臺灣史”。如此編排的目的在于使臺灣人民依然能夠對于祖國大陸的歷史擁有基本認識,透過學習祖國歷史了解自己的根之所在,并時刻保持著心系祖國大陸的民族情懷。
李登輝時期。1987年解嚴以后,臺灣民主化運動快速發展,部分學者開始打著“本土化”旗號,倡導重視臺灣本土歷史研究,“認識臺灣”相應誕生。
“認識臺灣”為1997年李登輝當局推行的教科書,內容分為“歷史篇”“社會篇”“地理篇”三部分,面向臺灣省中學生。教科書出版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增進臺灣學生對于家鄉了解,包括臺灣的地理環境、本土歷史、風俗文化以及傳統習慣等。然而,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臺灣政治生態急速變化,李登輝當局從原本“促統”的政治立場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為“臺獨”的分裂立場。例如:1995年公然訪美,1999年發表“兩國論”。臺灣當局各項政策受到李登輝當局意識形態影響,其中,“認識臺灣”教科書編訂工作受到李登輝當局政治干預,使得“認識臺灣”徹底變質。
編寫“認識臺灣”過程中,李登輝任用許多臺籍本土人士主持教材編訂工作,這些臺籍本土人士普遍具有嚴重地方分裂思想和“臺獨”意識形態,并試圖在教科書編訂工作中摻入錯誤扭曲的歷史價值觀。
首先,“認識臺灣”教科書將以往初中歷史課本中的“中國人”“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等文字全部刪除。另外,將部分臺灣歷史分離出“中國史”篇章架構,制造“臺灣”“中國”章節分立局面,并將“兩國論”思想摻入教科書,如在課文中稱臺灣地區為“我國”,稱中國大陸為“中國”等。
其次,教材“社會篇”吸收“臺灣文化多元論”觀點,主張臺灣文化為“多元文化”,將中華文化矮化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刻意強調臺灣文化“獨立主體性”,并試圖將中華文化與荷蘭、日本等外來文化相提并論,進而否定中國對于臺灣的主權統治正當性。
第三,教材“歷史篇”公然散播“臺獨”“反中”等思想,例如在課本中傳達“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是敵國”等思想內容。使歷史課本充滿濃厚的政治色彩。1997年9月1日“認識臺灣”正式進入,課程教學。
具有嚴重政治色彩的錯誤歷史觀念成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歷史價值觀尚未成形的臺灣中學生生活學習所接觸的內容,甚至是考卷試題所要填寫的答案。在“去中國化”教育潛移默化洗腦之下,分裂思想會被視為常識,所謂“天然獨”由此而生。
陳水扁時期。2000年民進黨上臺,陳水扁繼承李登輝衣缽,教育改革加大力度,將“去中國化”教育從初中提升至高中階段,頒布“臺獨”高中歷史課綱。陳水扁當局“去中國化”教育的運作主要由杜正勝一手操辦。
杜正勝曾擔任李登輝時期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學術審議委員,主持“認識臺灣”編訂工作,提出著名的“同心圓理論”將臺灣歷史從中國史剝離出來。2000年,杜正勝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2004年,杜正勝擔任臺灣教育部門負責人,開始“臺獨”教育改革,11月9日頒布新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95(暫綱”)。
關于“95暫綱”的爭議內容如下:
(1)“臺灣史”獨立成冊,臺灣歷史與中國歷史完全切割。(2)將“中國大陸”一律改為“中國”,“兩岸關系”改為“臺灣與中國”,通過教材字詞修改,間接宣揚“一邊一國”分裂思想。(3)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效力,并將“舊金山和約”納入歷史教材,宣揚“臺灣主權未定論”,模糊臺灣主權歸屬中國的歷史事實,扭曲臺灣中學生歷史認知。面對臺灣各界的強烈反對,杜正勝聲稱:“《開羅宣言》實際只是‘新聞公報’而已,法律效力比不上‘舊金山和約’。”(4)刪除南京大屠殺等日本帝國主義殘害中國人民的歷史內容。
“95暫綱”企圖切斷兩岸歷史淵源,淡化日本殖民統治,意圖散播“臺獨”種子,一經公布立即引起臺灣社會各界公憤。許多歷史學專業人士認為,陳水扁時期課程改革具有嚴重“臺獨史觀”,臺灣歷史和中國史一刀切斷,會使得歷史觀變得片面,貿然實施新歷史課綱,會讓老師的教學邏輯完全亂掉。許多基層教師表示,新課綱摻雜太多政治色彩,違背史實,難以客觀地投入教學。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表示:“歷史無法改變,想要用意識形態取代歷史無疑是數典忘祖、禍國殃民之舉。”臺北市中學校長協會理事長余霖表示:“政治意識不應帶入校園,意識形態介入會使學生‘精神分裂’。”面對臺灣各界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陳水扁當局依然強行通過“95暫綱”,2006年9月1日開始進入教學。
馬英九時期。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馬英九上臺立即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關系漸漸回到正軌。
然而,面對“去中國化”亂局,馬英九并沒有正本清源。教育政策方面,馬英九當局僅宣布“部分擱置”陳水扁時期的“98課綱”,語文科和歷史科沿用“95暫綱”,其他科目適用“98課綱”,使陳水扁的“臺獨課綱”繼續存在于臺灣的教學中。直到2012年,馬英九當局才頒布“101課綱”,對陳水扁時期的課綱內容進行部分修正。然而,課綱立場依然延續陳水扁時期“去中國化”意識形態。在臺灣知名人士如前國民黨副主席郝柏村,以及新黨人士強烈反應之下,馬英九才下定決心對課綱進行調整,2014年宣布對“101課綱”進行微調(“103微調課綱”)。
2008年上臺以后,馬英九當局針對“去中國化”教育并沒有立即采取具體措施,臺灣學生依舊在帶有嚴重缺陷的課綱下接受教育,加上在野的民進黨頻頻發動“臺獨反中”政治運動,使得部分臺灣青年思想遭受“臺獨”嚴重污染。馬英九當局8年執政,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去中國化”問題,對于在野的民進黨不斷制造政治動蕩,抹黑祖國大陸,阻礙兩岸關系發展,挑撥兩岸人民情感,也沒有積極地采取反制措施,使得“臺獨反中”問題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不降反升。例如:2014年“反服貿運動”,2015年“反課綱運動”,對臺灣社會產生極大破壞。
蔡英文時期。作為“去中國化”主要推行者,民進黨深知“去中國化”教育對臺灣青年思想的影響力,因此,2016年民進黨再次上臺后,蔡英文當局立即推動新的“臺獨”課綱,意圖在教育層面加大力度“去中國化”。
2016年5月21日,蔡英文上臺后第二天,臺灣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召開記者會,預告廢止馬英九時期“103微調課綱”。5月31日,臺灣行政機構公報正式刊登教育部門廢止令,宣布自2016年9月1日開始,地理與公民科目課綱恢復實施陳水扁時期的“98課綱”,語文與歷史科目課綱恢復實施“101課綱”,并加速著手制定新的教育歷史課綱。相比馬英九執政第6年才下定決心執行教育改革(“103微調課綱”),蔡英文在教育改革上可以說非常果斷,“去中國化”殺伐心相當重。2018年10月26日,臺灣教育部門正式公布臺灣地區高中教育課程綱要(“108課綱”)。
——“主題式教育”,歷史破碎不堪
有別于以往歷史教材按照歷史脈絡鋪陳的教學方式,“108課綱”歷史課本采取所謂“主題式教育”,主張“培養學習者發現、認識及解決問題的基本素養”。課綱充斥著嚴重的“臺獨史觀”,“去中國化”意味相當濃厚。
首先,臺灣史方面,馬英九時期“103微調課綱”對于臺灣歷史的敘述方向是按照歷史脈絡進行梳理,自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占據臺灣,到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及漢人拓墾,清朝時期移民與漢人社會的發展,日據時期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的抗爭,再到1945年臺灣光復回歸中國,詳述臺灣地區歷史發展,并闡述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系。然而,蔡英文時期“108課綱”完全破壞了臺灣史歷史時間軸,并以所謂“多元族群社會”囊括臺灣歷史所有內容,以“文化交流”“社會運動”“人群流動”等“主題”取代臺灣歷史脈絡和兩岸歷史淵源。族群方面,“108課綱”鼓吹“原住民核心觀”,強調臺灣少數民族是“臺灣的主人”,將包括漢族在內的其他民族視為“外來的民族”,人為制造民族對立,并主張臺灣少數民族的祖先是東南亞“南島語族”,從而扭曲臺灣少數民族的歷史起源。文化方面,“108課綱”吸收“臺灣文化多元論”,以所謂“臺灣民族”取代中華民族,將中華文化與荷蘭、日本、東南亞一同視為“外來文化”,從歷史層面抹除臺灣與祖國大陸聯系,目的在于通過文化大搞“兩國論”,扭曲臺灣學子民族意識,使臺灣青年對自我身份產生混亂。
中國史更是“108課綱”修改重中之重。首先,在歷史課本篇章分布上,“108課綱”高中歷史教科書篇幅結構被改成了“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三章,“中國史”一章直接消失,中國歷史被并入“東亞史”與日本、韓國等相提并論,中國在臺灣地區高中歷史課本的定位被徹底矮化。并且,教科書中關于“中國大陸”的用語也一律改成“中國”,中國在臺灣高中歷史課本被徹底“外國化”,中國歷史被當成了“外國的歷史”看待。
另外,中國歷史被“主題式教育”切割得雜亂無章、支離破碎,整篇“東亞史”內容只有四個章節提及中國歷史,加上日本、韓國歷史嚴重壓縮中國史內容,中國歷史被刪減得所剩無幾。許多島內學者批評民進黨當局刻意操弄政治、扭曲歷史,使臺灣教科書缺少了中華文化厚重底色。許多學校教師也認為“歷史課本缺少了時間軸,歷史連貫性被打破,不知道要從何教起”。
——“去中國化”教育,灌輸“臺獨媚日”思想
為了博取日本“以臺制華”的支持,無論是開放福島核污染食品進口,或者是迎合美國、日本政府抹黑中國大陸,都能發現蔡英文當局嚴重“媚日”。教育政策方面,“108課綱”蘊含濃厚“媚日”色彩。首先,與陳水扁時期“95課綱”一樣,“108課綱”在歷史教科書中否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歷史定位,并大力強調“舊金山和約”國際效力,向臺灣青年灌輸“臺灣地位未定論”,否定臺灣歸屬于中國的事實。再者,蔡英文時期將臺灣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臺灣光復”改成“戰后臺灣”。表面看,“光復”改成“戰后”只是歷史課本中的兩個字。事實上,文字修改的背后卻是篡改歷史的陰謀。“光復”意思是指恢復失去的領土,特別是指收回被非法占有的領土。“臺灣光復”象征著中國恢復了自1895年被日本所侵占的臺灣主權,不僅說明了日本占據臺灣50年的行為是非法的、不被承認的,更是明確表明臺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政府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是正當合法的,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蔡英文時期卻將對于臺灣人民與中華民族意義重大的“光復”改成了“戰后”,并在歷史課本中大力強調“臺灣地位未定論”,意圖模糊臺灣歸屬于中國的歷史事實,并變相認可日本在臺灣的非法統治。
另外,“108課綱”刻意淡化日本帝國主義歷史罪行,不僅完全不提中國人民對日抗戰的歷史,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霧社事件等重要抗日歷史完全從臺灣高中歷史課本中消失,并將“日本侵略臺灣”改成“日本政府進出臺灣”,“日本戰敗”改成“終戰”,“日據”時代改成“日治”時代。“108課綱”甚至強調日據統治“促進臺灣基礎建設”,如花費大量篇幅紀念日本人八田與一,但卻絲毫不提日據時期帝國主義在臺灣的種種暴行。
清朝知名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蔡英文時期通過修改歷史課綱,將邪惡的“臺獨”“媚日”思想包裝成“歷史知識”,其真正目的在于透過長期“去中國化”教育洗腦,消滅臺灣青年的中國心和民族魂,去除臺灣青年的中華民族情感,使臺灣青年的心靈和腦袋如同“白紙”一般,任由“臺獨”分裂分子肆意污染,最后將臺灣青年世代打造成文化、民族、思想上全面“綠化”的“天然獨”。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文教合作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海峽兩岸至今尚未實現完全統一,但無論從歷史事實、國家發展以及國際局勢發展看,兩岸統一是必然會實現的,祖國和平統一是兩岸關系發展最終歸宿。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要求。當今臺灣青年世代“臺獨”意識日漸嚴重,“反中”情緒日益高漲,臺海局勢日趨緊張,導致兩岸關系融合發展阻礙也會越來越多。其中,臺灣青年思想問題的萬惡之源在于“去中國化”,包括“中國認同”的去除,“臺獨”思想的植入,以及“反中”情緒的灌輸。
為了應對民進黨“去中國化”對于兩岸關系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兩岸應當加強文化交流,特別是教育層面的交流合作。一方面,教育是青年成長階段中塑造價值觀與構建視野最關鍵時期;另一方面,教育也是促進兩岸青年交流最適合、有效的重要平臺。
自2016年民進黨上臺以來,民進黨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公開宣揚“兩國論”,加之外部勢力頻頻干涉中國內政,島內外分裂勢力沆瀣一氣,導致兩岸關系發展遭受嚴重影響。為了促進兩岸人民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筆者認為,海峽兩岸需應對臺灣青年世代“去中國化”思想偏差問題。
第一,持續推動兩岸交流是促進兩岸關系穩定發展、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重要方法。由于歷史原因,海峽兩岸已分隔70余年,長年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生活,兩岸同胞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慣、社會思想以及意識形態。近年來,民進黨當局頻頻推動“去中國化”,煽動“臺獨反中”情緒,使得臺灣同胞對于祖國大陸產生許多誤解,進而激化兩岸人民的矛盾沖突。筆者建議,采取線上結合線下活動模式開展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教育方面,推動兩岸高校交流(座談、論壇、交換生計劃等);文化方面,拓展兩岸交流項目(文化、體育、音樂等),提升臺灣青年對于祖國的認同感,加強兩岸同胞的認識與理解。
第二,由于民進黨當局頻繁阻擾兩岸交流,打壓統派愛國人士,使得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祖國大陸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往往處在“被動方”,成為兩岸關系發展冰凍的最大癥結點。筆者認為,凝聚廣大在陸愛國臺胞是化“被動”為“主動”有效方法,通過聯絡整合,組織在陸臺胞舉行中華文化交流活動(如中華文化、歷史研討,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聯誼等),兩岸同胞合作,共同弘揚愛國精神,鼓勵更多臺灣青年參與兩岸交流活動,以此改善兩岸關系,促進兩岸和平統一。
兩岸和平統一后的文教合作
由于兩岸關系的現實性與特殊性,兩岸統一后,臺灣問題的核心將從“如何統一”走向“如何治理”,其中就包括如何徹底終結臺灣當局制造的“去中國化”。為了統一后的臺灣社會能夠持續繁榮穩定,可以通過“歷史教育政策修正”“改善社會思想環境”“深化兩岸青年交流”修正臺灣社會思想。
歷史教育政策修正。首先,兩岸統一后,應當立即刪除臺灣各類教材中含有“臺獨”“去中”“媚日”的內容。其次,祖國大陸與臺灣舉行兩岸教育座談會,廣泛吸收臺灣學者、教師意見,探討轉變臺灣青年思想的具體措施。第三,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基礎上,以“中華史觀”為課程核心,以“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為教學基礎,保留臺灣地區原有教育方式、特色、模式,頒布新的教育制度,推行新的教育政策,訂立新的教育課綱,發行新的教育教材,讓臺灣青年可以接受到正確、公正、客觀的歷史教育與思想教育。
改善社會思想環境。民進黨當局通過“臺獨”課綱對于廣大臺灣學生進行洗腦教育,通過控制新聞媒體抹黑祖國大陸,進而煽動“反中”情緒,導致臺灣青年普遍存在錯誤價值觀,對祖國大陸缺少認同感和歸屬感。筆者認為,兩岸統一后的臺灣應當開展一系列社會思想環境改善工作。首先,臺灣應借鑒祖國大陸定期紀念歷史偉人、歷史事件的優良傳統,例如國家公祭日、抗戰勝利紀念日、臺灣光復紀念日、孫中山誕辰逝世紀念日,以及未來的兩岸統一紀念日等,舉辦紀念儀式樹立“榜樣”,起到“警醒”作用。其次,各級學校應當舉行學習、紀念、實踐活動,讓臺灣學生了解歷史,記住歷史,認清是非對錯,樹立民族大義,產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臺灣新聞媒體的管理也是解決“去中國化”問題一大關鍵。
深化兩岸青年交流。許多臺灣青年并未到過祖國大陸,不了解祖國大陸的社會生活、發展變化以及政策制度,也沒有與祖國大陸同胞交流的機會,加上民進黨當局抹黑祖國大陸,阻礙兩岸民間交流,破壞兩岸關系,使得臺灣青年無法認識真實的祖國大陸。所以,深化兩岸青年交流是解決臺灣青年思想偏差問題最根本的辦法。統一后,祖國大陸與臺灣可以全面開展青年學習交換計劃、旅游計劃,結合各領域的賽事和展覽,加深兩岸青年學術、文化、教育、體育、社會等全方位交流,增進了解,深化認同。在參與交流活動的過程中,臺灣青年將會認識真正的祖國大陸,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祖國大陸同胞,享受兩岸融合發展帶來的好處,在“兩岸一家親”中感受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